钧瓷,是一幅流动的画,它变幻莫测,自然天成,犹如鬼斧神工,只要加一点点想象力,你就能在钧瓷上看到一幅幅绝纱奇景。
那些恣意的笔墨,描绘了壮阔的高山云雾,勾画出道道峡谷飞瀑,渲染了满山青青翠竹,亦点缀出漫天璀璨星辰……
每一个钧瓷,都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这样美的钧瓷,若非上千年的等候与积淀,绝不可能成就。
宋·钧窑鼓式三足洗
钧瓷,最早见于唐代。
据考古发掘显示,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
这些陶器遗存的釉色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人们称之为“唐花釉瓷”,也是早期的钧釉彩斑。
不过,那时候还没有钧瓷之名,那时候的彩斑釉色也还不是后来我们所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窑变。
尽管如此,唐花釉瓷仍然为钧窑窑变打下了基础。可以说,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到了北宋,唐花釉瓷在几代匠人的长期探索下,终于实现了凤凰涅槃。
日渐成熟的窑变技艺让烧制出的釉色更加绚丽夺目,同时,极高的工艺也让它褪去了一身粗糙,光滑的“肌肤”如美玉般玉润晶莹。
这时候的釉瓷,已经不是当年的唐花釉瓷所能比拟的了。
不同于以往市面上单色素雅的瓷器,钧瓷凭借绚丽多姿的色彩和浑然天成的“瓷画”打出了差异化,迅速打开市场,不仅俘获了众多文人雅士的芳心,更成功打入高阶市场,得到了王公贵族、帝王将相的喜爱。
宋徽宗初年,在官方的促成下,禹州钧台附近特意建起官窑,专门烧制进贡皇宫的钧瓷。这一举措,无疑是得到了官方背书,钧瓷艺术得到了全面发展的良机。
可以说,宋代的钧瓷,尤其是官钧窑的作品,已经达到了钧瓷艺术的巅峰,窑变釉色不仅丰富多彩更自然温润,真可以说是火的艺术。
不过,两宋灭亡,官钧窑一度停烧,钧瓷艺术的发展也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到了元朝,重新恢复和平的国土上,钧瓷如疾风中的劲草般,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陶瓷史》载:“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
当时,以禹州为中心,不但河南当地有许多窑口仿制钧瓷,还有广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宋钧仿制品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不过,元代仿制钧瓷的体系成功没能复制到艺术造诣上。
元代的钧瓷,“皮质”粗糙,胎骨厚重,釉厚而不匀,色暗而多棕眼,艺术品位相比宋朝已是天上地下之别了。
入明之后,因为生活需要,日常生活用的钧瓷已经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却始终没能重回巅峰。
之后的中国,又几经战火,人民颠沛流离,温饱尚且是个难题,艺术恢复更加遥遥无期。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钧瓷艺术才重新获得一口喘息机会,并逐步焕发生机。
2003年07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钧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也许,钧瓷重回宋钧瓷巅峰日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