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璀璨明珠的龙泉青瓷,以其“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开启了宋朝美学新境界,还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唯一一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瓷类项目。
就连故宫陶瓷专家都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龙泉青瓷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如冰似玉,明亮光洁,通透如一汪清水。那种难以捉摸的青色,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闪烁着神秘的光泽。
青色,可以说是典型的东方色。很难说清它究竟呈现出的是怎样一种色彩,半浅的蓝,半浓的绿,深浅不一的黑,都可以称为青。也正是因为这样,根据烧造技术的不同,青瓷也展现出浓淡各异的色泽,“艾色”“秘色”“雨过天青” “梅子青”“粉青”……这些词句,都是对青瓷色彩的不同描绘。
另一类为弟窑,釉色为粉青色,被誉为民窑之巨擘。胎体选用龙泉本地高岭土,经过1300度高温烧制,釉色肥厚,釉色青绿粉润,釉表光泽柔和,有如青玉又胜似翡翠。杯身釉色深浅变化,更增灵动。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的云、龙、花卉等,装饰独具神韵。
如果用浪漫华丽来形容唐代陶瓷,就要用沉静素雅来形容龙泉青瓷,其温柔似玉,清净无瑕,烧制技艺也被完整留存至今。
1) 采土
龙泉原矿瓷土是坯料中主要组成部分,它使坯料有可塑性并赋予坯料必要的成型性能以及制品在干燥后具备一定的干燥温度和小的孔隙度。
2) 练泥
从矿区采取瓷石或瓷土,经水碓舂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
2) 成型
模具注浆成型。基于多孔石膏模具能够吸收水分的物理特性,将陶瓷粉料配成具有流动性的泥浆,然后注入多孔模具内,水分在被模具吸入后便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的均匀泥层。
4) 修坯
对已干燥(或半干)的坯体,进行外形的修平、磨光、挖底、钻眼等精修工作。
5) 晒坯
将加工成形的坯体摆放在木架上晾干。
6) 素烧
素烧不仅能使釉层加厚,而且增加了制品的强度。
7) 施釉
龙泉青瓷在釉料中掺和的紫金土原料。是龙泉瓷独特的天然原料,其含铁量高者可达15%左右,又是制造青瓷朱砂胎和黑胎或“紫口铁足”的主要原料。
9) 烧窑
烧窑是陶瓷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将陶瓷坯件装入窑炉中焙烧,时间约一昼夜至三昼夜,温度在1200-1300℃左右。
一道道工序中,凝聚着无数心血与汗水……
不仅于匠人,原材料亦要精益求精,唯有品性韧性极好的原材,才不会让匠人的心血毁于一旦,才能让匠心得到最美的绽放。
现如今,龙泉窑瓷器造型丰富多样,如日常生活中的盘、碗、洗、炉,文具中的笔筒、笔架、水盂以及塑像、陈设品、文玩器物等应有尽有。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宋瓷之美,青瓷之最。
在完美保留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兼备现代感,回溯历史的辉煌与文明,以承袭传统的东方之土造当代实用主义之瓷,将古老造物追述新的生机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