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老强),1982年毕业于中国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国摩海德州立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李志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天津城市与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天津杨柳青画社社长、总编辑,天津画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国际艺术教育学“院院长,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主要行政负责人。
1993年李志强新中国美术馆个展
1995年李志强新加坡个展,新加坡国会议员艺术泰斗何家良亲自主持
李志强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关注中国绘画的研究和创作,并从敦煌壁画、民间年画、油画和综合材料绘画等中西方各种形式及媒材上,不断体验和延伸中国绘画的精神高度。他的彩墨人物画和水墨风景画都凝结着一种熔经历、感受和情感于一体的“心境”,这种“心境”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心灵感悟”和“气韵生动”,即作品体现着艺术家与世界的关系,这不是一种直接的描掌和复制,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世界之中,找到一种“自然”“自得”和“自如”的和谐。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亩是一个气场,世界万物都处于这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而李志强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水墨风景画作品就是在这种整体性的思维下,沟通着“无限”与“有限”,“无形”与“有形”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既是“创造者”,又是“读者”和“对话者”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着中国绘画精神的时间性、连续性和生命性。
作者:陈孝信
很显然,李志强在古、今和中、西这两大系统间找到了一个“切口”。从本十艺术的上、下关系来讲,他显然接受了中国明清的版画、壁画、漫画的元素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影响,这是没有疑问的。另外,他还吸收了日本的“浮世绘”,德国的“新表现”,还有王镛先生讲到的印度艺术、东亚艺术的营养。这也印证了他讲过的那些观点: 把立足点放在东方,放在本士,同时也要吸收或者说“沟通”与东亚、欧洲等艺术样式和艺术大师的一些东西。他从这个“切口“进去以后,我认为更成功的是《浮生系列》,尤其是《红尘》,还有《竞》、《背影》等等。
《竞》 68x68 1999年创作
《背影》 68x68 2010年创作
这几个以现实题材为对象的作品,可以说有“人”也有“事”,有氛围也有气象。而且,他关注的都是底层人物。这个特点在《浮生系列》里扎得比较深,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他在表现上既率性又粗放,这是一个明显的特点。同时也强调了色彩的表现性和中国线条的作用,尤其是直线条的力度感和强度感,所以整个作品给人的第一眼感觉就是热烈、粗放而且有分量感充满了一种节奏和动感......几乎每一幅作品都不那么安静,都是动的,都是让人心跳的,让人感动的。我举一个例子,我对这《踏歌行》的作品,很欣赏,看了原作,让我很感动。
《踏歌行》 68x68 1999年创作
造型简约是总的特点,关键部位“点”到为止,而且还适度地夸张了人物造型。他的人物造型没有肥胖型,基本都是瘦长型的。他适度夸张了人物的长度造型简单而又略带一些稚拙感。这个“拙”很到位,不是在做作。所以,我觉得“拙”也是他作品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